工人正在田间养护水稻幼苗。 雁江区社供图
初夏时节的乡村,村民们在田间收割油菜、耕田插秧,一片繁忙的景象。近日,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供销合作社推行的“机械化育秧 机器插秧 飞机植保 机器施肥 机器收割”水稻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深受丹山镇村民和种植大户欢迎。
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丹山镇是雁江区的重点粮食生产区之一,拥有良好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水稻是丹山镇的传统产业,“丹山大米”味道清香、柔软爽口,在资阳享有较好的口碑和声誉。2020年以前,丹山镇水稻种植面积仅2万余亩。为了强化水稻种植,确保粮食安全,近两年来,丹山镇通过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灾毁农田建设、金土地整治、集体经济土地季节性种植调整等措施,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一倍,预计今年可达5.2万亩。目前,资阳市蜀乡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丹山镇设立了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面积达2万亩,已吸引四川省棉麻粮油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种植大户前来发展稻渔种养产业。
“哪里有农业服务需求,哪里就是我们的发展阵地!”雁江区供销合作社始终将服务“三农”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在丹山镇的万亩稻渔产业园区内成立了为农服务中心,依托“一个中心 一支队伍”的创新模式,打造服务农业生产的综合平台。“一个中心”即雁江区社水稻标准化育秧中心,占地8亩,现有育秧厂房1500平方米,办公用房80平方米,可为园区6000亩稻田提供优质机插秧苗,能够满足周边万亩的水稻集中育秧需求。“一支队伍”即雁江区社农机服务队,现有专业队员10名,14台农业机械设备,主要以生产托管服务的方式,开展水田绿色智能化服务。
雁江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钟新生说:“雁江区社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安排,在丹山镇建立了水稻育秧中心,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工厂化”育秧 “订单式”服务
要想谷仓满,首先培壮秧。
在育秧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着摆放秧盘,填补基质,播撒稻种。两条育秧流水线上填土、浇水等工序正有序开展。据悉,两条育秧线每天制秧量可供栽插600亩水稻。
在秧苗培育基地,工人们正为移放田间养护的小苗灌水保墒、放水晾根……据了解,水稻标准化育秧中心承接了社会育秧和政府采购服务。目前,育秧中心正为稻渔产业园区以及周边县市的公司、种植大户提供“订单式”育秧服务。
“我们不仅提供集中育秧服务,还提供水稻的机器插秧、无人机植保、机器施肥、机器收割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农机服务队队长王波介绍,“开展水稻生产一体化服务,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每亩水稻还可以增收200斤左右。”
与传统育秧模式相比,“工厂化”集中育秧采用现代化机械手段,不仅降低了育秧成本,还提高了成秧率。大佛村刘大爷今年自行育秧遭遇了两次失败后,主动到育秧中心购买商品秧苗:“自己育苗弄不好就会烧苗,还是买现成的秧苗保险点。”
今年45岁的严春林是雁江区祥符镇人,现任农机服务队技术员。“我早年在成都务工,现在加入了农机队,不到一个月就发了4000多元工资,跟外出打工收入也相差不大,还方便照顾家人。”
58岁的李大姐家里5亩土地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每亩土地租金收取500元。农忙时节,她还会到育秧中心来打工:“我老公外出打工,我在家里种地,一个人根本种不过来,现在我来地里打工,每天还可以挣到100多元工资,大大增加了我家收入。”
下一步,雁江区社要加强农机、农技、农资等服务保障,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亟须改变,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坚定走机械化、科技化服务‘三农’的道路。”钟新生表示。